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各研究方向简介
近年来,针对我国、我省慢性病现状,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实验室,从发病机制、健康监测、健康管理等方面研究慢性病的疾病特征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,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:
1. 循环系统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健康管理
对循环系统慢性疾病,如脑卒中、高血压、心肌缺血、肺动脉高压等慢性疾病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、通过过表达或敲除、测序和蛋白质谱分析、关键节点蛋白基因过表达或敲除、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,为预防疾病发生、早期进行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提供依据。针对疾病发生的关键靶点,从躯体功能、认知功能、言语功能等方面开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监测;应用网络平台,收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资料,建立实时数据库,并对其进行云端数据整理、分析和挖掘,以实现对慢性病患者当前健康状态及健康发展趋势的判断,以满足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需求,更好的应对慢性病迅速增长的趋势。在慢性病干预及健康管理方面,开发了多项慢性病适宜干预方法及技术,探索前沿与基础相互渗透,科研与临床/社区相互支持的研发路径,形成了比较系统、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,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。
2. 精神心理疾患的发病机制与健康管理
开展包括“精神分裂症、焦虑症、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问题/疾病与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问题/障碍”在内的机制研究。具体包括:探讨慢性精神心理疾患的认知、情绪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神经机制;围绕“应激与心理疾患”,开展应激与疾病之间的作用关系及机制研究;围绕“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危机干预”,开展心理康复的机制研究等。综合运用心理行为科学与神经科学方法、大数据技术,研究精神心理疾患状况及其变化的规律,阐明其内在作用机制,寻找相应的干预调节技术及作用要点,为提高学生及社会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。
3. 护理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
基于医工结合的原则,将护理学、计算机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紧密结合,实验室致力于护理新领域—护理信息学方向的研究。通过构建慢病管理数据库,与社区、医院合作,将社区、医院、高校慢病管理数据进行整合,实现“三位一体”的慢病数据资源共享;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,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挖掘,获取慢病危险因素,提供预防性指导,重抓“早防”降低慢病发病率;通过开发慢病线上管理,利用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及互联网技术,探索慢病线上、线下协同管理体系;通过与医院、社区合作进行慢病数据信息标准化的研究,为黑龙江省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开发提供数据接口;通过与医学信息技术学院长期合作,将护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紧密结合,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对慢病机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,从而将慢病的护理引入到分子领域的研究。